教育的哲学与修行
教育是文明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但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它和修行有什么关系?这篇短文试图探讨这些问题。
01
—
教育的意义
大约三十万年以前,智人从生理上已经进化到现代人类。三十万年,对于生命进化,还是一个相对短暂的时间,从身体结构,大脑容量等方面考量,那时还生活在非洲森林中的人类祖先和一个普通的现代人并没有什么两样。然而那时人类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与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与社会关系已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通过上百万,上千万,甚至上亿年进化出来的人类,不仅可以适应当时的进化环境,在最原始的森林,草原,山地中生存,也可以适应高度现代化的文明世界。在这两种极端不同的环境中生存,需要完全不同的知识,技能,和身体素质,人类之所以可以做到这一点,关键就是教育。
因为教育,文明得以产生,能够延续,可以发展。比起建立在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和淘汰基础上的生物进化,教育使得人类社会以上百倍,上千倍的速度发展和变化。可以说没有教育就没有现代人类。虽然我们从生物遗传上和三十万年前的祖先没有太大区别,但我们和他们似乎是完全不同的物种,这种差异绝大部分归功于教育。人类文明大约起源于一万年前,可以说文明的发展正是教育的发展。
02
—
教育的三个层次
两方面因素造成教育的可能性。首先是受教者的内在因素,受教者必须有学习能力。其次是外在的环境,这个外在环境包括受教的内容,学习环境和老师等多个方面。
教育本身是一个转化过程,受教者在教育环境的作用下,激发了自身的潜力,从而发生了转化。然而这个转化通常不会一下就发生,而是一个长期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对应于受教者的三种能力。
第一个层次是知识传授,在这个层次,受教者学习知识。知识学习除了需要记忆力之外,还需要理解力。而这个层次的学习,受教者的主要任务是接受。
第二个层次是技巧锻炼,在这个层次,受教者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要主动地实践和操作。实践的内容多是针对特定的问题,不断进行练习从而熟能生巧,获得特定的技能。受教者在这个层次需要有足够的模仿能力和实践能力,他的主要任务是实践。
第三个层次是能力增长。能力不同于技巧,技巧是有针对性的,是通过重复性练习获取的特定能力。但更加本质的能力则是自然增长的。比如一个孩子随着身体的发育,体能就会增长。而教育的第三个层次正是如此,这一层次的作用在于激发受教者的潜能,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增长。一个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能自然增加,但有一个前提,首先孩子要有足够的营养,身体才能正常发展。另外如果孩子在经过系统的训练,那么他的体能则可能远超同龄的孩子,这就是增长。增长需要内在潜力和外在条件的共同作用。
03
—
教育的哲学
当我们了解了教育的三个层次后,就可以更好地教育。这既包括教育他人,也包括自我教育。
教育的根本是转变,而所有转变的最终可能性是由受教者的内在决定的。也可以说一个人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可能性,而教育使得某种可能性成为现实。这其中外在的力量是重要的,但最根本还是要理解内在的潜力,不然外在的力量只能妄自浪费时间。
根据前面的讨论,教育分三个层次,在头两个层次中,外在的力量有相当重要的主导性。首先是知识的传授,受教者需从外在的环境吸取知识,得到老师的讲解,获得指导,这些在某些情况下是可控的。
第二个层次是练习,这个虽然大部分还是依靠受教者本身的努力,但外在环境,特别是老师还是起到相当大的作用。老师可以安排协助学生的练习,也可以监督和鼓励练习,这一层面在受教者和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也是可控的。
但第三个层次是成长,这个过程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者,都很难依靠自己的主观意志来控制这个过程。它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且和第二个层次不同。第二个层次是练习,技巧是通过不断地训练而变得娴熟,但成长则往往不在努力用功的时刻,正相反,成长往往是在休息与恢复之中。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在健身房举杠铃,热身之后,随着锻炼的加剧,他的肌肉会越来越疲劳,也会越来越受伤,所以在练习的过程中,他的力量是在逐步消弱中。然而在他刻苦训练结束后,充分休息一晚上,身体会在睡眠中修复,也许第二天他会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力量增加了。这个例子说明成长是内在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往往需要外在的刺激才能充分地被激发出来。如果没有白天的训练,晚上的睡眠未必会让肌肉成长。
04
—
与修行的关系
我们也可以把这个教育模型用到修行方面。这个修行可以是宗教方面的,也可以是哲学方面的。我这里用佛教修行作为例子,但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其他宗教和哲学思考。
修行也是一种教育,因为它同样是一个转变的过程,一个把凡夫转变成佛的过程。
这个过程也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接受知识。相信大部分热心于佛法的朋友在这一层次上都会有一些成就。无论是读佛经,听大师讲道,都可以在知识上了解佛法,甚至在理性方面也可以理解很深刻,但这只是第一层。
第二层是练习,也就是所谓的具体实修。这方面在佛教中有许多不同的法门,比较常见的一类是打坐冥想。这一层并非学习知识,而是纯粹的技法的练习。它的效果可以是让一个人在打坐冥想方面越来越有经验,是修行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并非是修行的目的。
第三层是转变。一个人是否通过学习佛法和按照老师的教导修行从而达到证悟解脱,或者说变成佛,这个转变和成长过程并非由自己的意志所控制。我们所知道的就是根据佛陀的教导,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所以从理论上我们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但最终是否成佛则未可知。
第一层的学习和第二层的练习为第三层的转化提供了条件,但我们很难事先知道这个条件是否已经充足。究竟需要熟读多少部佛经,打坐多少小时才可能引发最后的转变?这个问题因人而异,而且只有在一个人最后觉悟时,才能真正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而对于大部分走在路上的修行者,这个问题永远是个谜。
最后说一点题外话,有些学习佛法的人,他们只在第一层用功,对佛经比较了解,又有不错的理解力。但他们还未能真正完成第三层的转变,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是为自己在佛教方面的知识自高自大,经常和他人辩论,特别喜欢否定,贬损和嘲笑他人。这样做是不足取的。
一个真正觉悟的人,不会热衷于辩论,更不会轻易指责和贬损他人,而是会有无限的慈悲心,用智慧的方法帮助别人。